以下文章來源于人文清華講壇 ,作者人文清華
5G等數字技術帶來的數字發展能否扭轉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11月20日晚,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教授在“人文清華”講壇表示,中國在世界十大數字經濟指數最高的國家中名列第九,貢獻了全球創新網絡專利的15%,我們的數字經濟消費并未見頂,憑借先進數字技術、巨大人口數量、龐大制造基礎、企業活力等優勢,中國數字經濟將全面發力。數字技術將改變經濟運行模式,被解構后的世界依靠數字技術重新鏈接,數字化消費、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網鏈、數字化資源配置、數字化全球產業和創新合作,在中國都有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線上線下近百萬觀眾跟隨江小涓教授一起感受了數字經濟的新浪潮。
江小涓,現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1989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擔任過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等職。2004-2011年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2011-2018年任國務院副秘書長,2018年3月起任現職。長期研究宏觀經濟、產業發展、對外開放和公共政策問題,研究成果多次獲獎,包括三次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及第五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以下為演講實錄: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數字經濟,解構與鏈接》,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中國經濟增速過去十年持續下降,數字經濟能不能為中國經濟增加一些積極因素,使我們的經濟能夠更長時期穩定、健康地發展?
中國經濟增速減緩
中國經濟過去四十年平均增長速度是9.7%,很高,但是從2008年以后持續十年增速減緩。從國際發展經驗看,我們現階段有一些很難改變的因素,會使經濟增速減緩。傳統服務業是相對低效率的產業,我們傳統服務業比重上升后會使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在上升,前30年我們靠勞動密集型產品大量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競爭力已經開始減弱。還有人口結構變化,以前我們勞動力比重很高,現在開始下降,人口撫養比在上升。這些因素使中國經濟增速發生了變化。
但從國際經驗看,也是非常規律性的變化。二戰以后,有很多表現不錯的經濟體在高速增長20年、30年之后速度都會回落。我們40年的高速度已經創造了增長的奇跡,所以這種下行如果從一般先行國家的經驗看,應該還會再下一個臺階之后才相對穩定下來。但幸運的是,我們是在數字時代進入這樣的發展階段,數字技術會給經濟帶來很多增長機會,所以我們希望看一看借助數字經濟的力量能不能突破先行者的規律,讓我們的經濟再在中高速的平臺上健康穩定地發展,再往前走一段。
中國數字經濟將全面發力
一般把數字經濟分成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部分。
數字產業化就是數字技術帶來的產品和服務,沒有數字技術就沒有這些產品,例如電子信息制造業、信息通訊業、軟件服務業、互聯網業等,都是有了數字技術之后才有了這些產業。
產業數字化指的是產業原本就存在,但是利用數字技術后,帶來了產出的增長和效率的提升,如果沒有數字技術,就沒有這些。
這兩部分中產業數字化占大部分,大概占數字經濟的4/5或者3/4,所以大家有時候會看到很不一樣的數據。有朋友問我美國數字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幾,中國怎么達到百分之三十多,那是因為使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可能美國統計的只是數字產業化的部分。
過去十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很快,數字經濟產值從9.5萬億漲到了35.8萬億,占GDP的比重從20.3%上升到了36.2%,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同期GDP,所以它的比重才會上升。中國數字經濟已經進入世界十大數字經濟指數最高的國家的行列,名列第九,我們前后都是發達國家。這個位置比我們GDP、人均GDP、社會發展指數、創新的全球排序都要更高一些,所以中國是數字經濟相對發展比較快的經濟體。
但現在有一種疑問,即中國數字經濟還有多大的潛力?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很多業界的人提出一個口號:中國數字經濟要進入下半場,要從數字消費轉向數字生產。這個問題的背后是對中國數字消費下一步的潛力信心不足。它既有現實情況的支撐,也有一些數據的支持。
從現實來看,一些大的數字平臺供應商感覺到再繼續擴大消費者的數量、提高消費者網絡購物的比例、數字社交的時間等,非常困難。2018年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數超過了11億,但2019年整整一年的時間,活躍用戶數幾乎沒有增長,都是保持在11.38億-11.39億這樣的位置上。在2020年疫情期間,往上跳了一下,但是6月份疫情緩解之后,活躍用戶數又下行了一點,我們就14億人,除了很小的和很老的之外,可以想象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在中國達到頂點了。我們人均上移動互聯網的時長也有停滯的趨勢,2018年年底人均上網時長已經接近6小時,2018年年底到2019年年初這個數字幾乎沒有變化,2019年4月達到了6小時,人均每日上網6小時是全球的頂點,天花板的數據,達到這個數基本就在全球前三位了。互聯網的人數乘以平均上網時長,就是國民線上總時間,所有網上消費都要在這個時間段里進行,從我們做經濟研究的人來看,這相當于互聯網消費市場規模的邊界,當這個市場規模已經給定的時候,就是存量的競爭了,因為不可能靠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APP讓消費者有更多時間上網,這個時候要看你的APP就得把別人的APP減掉,存量的競爭非常激烈,非常不容易,所以才出現互聯網上半場數字消費見頂的說法。
這個說法是不是正確呢?我本人并不同意。憑借新通訊技術的發展、我們巨大的人口數量、龐大的制造業基礎、那么多有活力的企業,我相信下一步中國數字經濟包括數字消費在內會全面發力,會展示更好的增長空間。
數字化消費:創造重量級新消費
分別看一看數字化消費、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網鏈和數字全球化四個部分將發生什么變化。
國民上網總時長已經給定,我們的消費增長空間在哪里?在5G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下,消費互聯網正在發生一個質的變化,從以前連接信息,我們知道在哪買什么東西、有什么價格,變成了新的鏈接,可以鏈接行為、活動,這種鏈接需要的通訊能力是此前很難滿足的。
舉幾個最常見的例子。例如互聯網教育。到目前為止,所謂的慕課就是遠端上課,和現場教學還是不能比,理想的教學需要多點互動,任何一個同學可以和老師有互動,同學之間可以有互動,可以有一些分組討論,在以前通訊技術之下,現場教學可以做的在互聯網空間做不了。有了5G技術之后,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除了傳送數字、文字信息之外,可以實現音樂、體育的教學。以前在網上上體育課非常麻煩,現在我們可以通過職業教育的實訓操作設備,在互聯網上進行幾乎完全現場感覺的教學,和以前慕課的遠程上課完全不一樣。
現在互聯網醫療基本是遠程會診,低級別醫院的醫生把疑難病人檢查的情況,如X光片、化驗結果等通過視頻展示給水平高的醫生,醫生根據病人的情況給出診斷和治療建議。真正有了5G技術,有了新的智能化設備之后,才可以開始真正的遠端醫療,高水平的醫生可以在遠端給病人做檢查,因為醫術是手藝活,他的經驗和專業化程度非常高,他可以非常真實地給遠端病人做檢查,有些手術很罕見,需要經驗的積累,未來有經驗的醫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物聯網、網聯設備、智能化的設備在遠端為病人做手術?梢韵胂袷中g這種遠端操作對通訊技術的要求多高,例如不小心碰破了血管,遠端醫生要立刻作出止血的動作,設備必須沒有任何延滯地完成這個動作,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只有在非常完備、沒有時延的高質量的通訊技術的保證下,這種帶動作的遠程精細操作才能完成。
智能體育是我本人最想推薦的一種新的互聯網數字化消費形態。在疫情中間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就是健身房,它是人活動量很大的高密度高風險場所,所以疫情開始之后,首先關掉的一批和最晚開張的一批都是健身房。但是年輕人需要健身,有特定的鍛煉要求,很多學生也需要上體育課,此時,智能體育的作用開始顯現。也有很簡單的方式,每個學生買一條帶有傳帶、記錄動作信息的跳繩,只要99元,老師說四點上體育課,今天是跳繩,所有同學可以在自家的客廳、院子里跳繩,運動方式就上傳到老師的手機上。如果感到很無趣,老師可以組織活動,可以開展小組比賽、班級比賽、校級比賽,同學自己跳繩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怎么跳,這是智能平臺運作的體育方式。而智能騎行是比較終端的智能運動方式,買一臺智能騎行設備,里面有很多騎行場景是事先設定的,騎行時戴著頭盔、眼鏡,例如上下坡等騎行感受,和真實路段完全一致,如果一個人騎沒有意思,可以和大家一起騎,但并不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在各自家里連到智能平臺上,然后選一條賽道比賽,騎行不好,轉彎技術不好,就會摔出賽道,退出比賽,所以非常真實。這些年來很多年輕人,喜歡玩游戲打電競,數字時代生產、生活都在線上,讓年輕人離開線上娛樂方式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新的游戲方式結合了數字、電子的樂趣,把真實的體感和體育運動連在一起,達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體感機器人格斗是新款智能體育設備,可以通過場景視覺引導身體核心肌群運動,讓人在家玩游戲時就能鍛煉肌肉,把電子游戲的樂趣和身體運動完美結合到了一起。未來會有很多這樣電競的形態出現。
新的技術和產品的發展還會提供更多的消費形態。自動駕駛汽車,是網聯汽車,在世界很多城市,包括北京已經有限地上線試運營了。這些汽車在有的人看來是汽車革命、出行革命,而我們做數字經濟的人看上去,完全是提供了一種新的消費場景,現在一部手機隨著我們到處移動都能給我們帶來那么多消費的機遇,當一臺無人駕駛車隨著我們移動時,它能夠提供的學習、工作、社交、健身、娛樂等場景其實是我們現在很難想象的。所以新的產品會帶來更多的新的消費場景和機遇。
我相信未來十年期間,在新技術指引下,新的百億級、千億級數字消費的機會完全可以實現。
數字化生產:數字經濟的新藍海
數字化生產現在還是一片藍海。現在講產業互聯網數字化的全景生產,我們的案例只有幾百個,真正對制造過程、生產過程產生重要影響的案例還是非常有限。數字化生產可以實現生產過程智能互聯,實現和消費鏈、供應鏈智能互聯,而且可以把消費者和服務者的平臺智能互聯,還可以實現社會資源智能匹配。
我們講一下案例。以前互聯網連的是信息,現在物聯網連的是物體,它的動態、旋轉、熱量、速度,依托于傳感器工業軟件和網絡通訊設備,全面應用于生產領域,而且會向整個產業鏈延伸。例如汽車智能生產線使用的六軸自動化手臂,每一條軸都有多臺物聯網相連,可以測它非常多的動態信息,它在運轉中的狀態就可以被感知,以前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只有當產品出問題或者設備不能運轉之后才知道生產線出了問題。而在智能生產過程中,通過非常多的網聯設備可以實時感知它的運行狀態,而且完全可以做到在線修復和遠端停機、開機。多臺機械化設備,通過物聯網連接以后協同作業,我們研究制造業的學者覺得那個場面非常美麗,把它叫做“數字制造之美”。在汽車智能生產線上,沒有人,物物之間,設備與設備之間,每個工具之間,是多點互聯,相互識別,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組織的效率。
但是不要以為只有高端的制造和數字制造相關,現在有了產業互聯網平臺,有了生產者服務平臺,一些非常一般的機械加工過程也可以變成一個數字制造過程。簡單的制造過程仍然可以被解構,仍然可以被數字化鏈接。
幾年前,我去看一個國內最有名的生產互聯網的展覽,有很多非常高端的很成規模的全要素連接的平臺。有一家企業根本沒有上展臺,但是結束的時候他們說“還有各種各樣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存在”,作為研究產業組織的學者,我立刻對這個企業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它是全新的生產組織方式,而不只是把原來的生產組織方式連接起來。這家企業在寧波,是一家云工廠,自己沒有制造能力。中國有很多產業集群非常密集的城市,寧波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中國制造業的特點,在不大的區域里有十幾萬家的中小企業。學過企業管理的人可能知道,所有的企業生產不是一個均勻節奏,不是一個活兒接著一個活兒,一單和一單中間會有間歇,再好的企業在一個時點上一般來講也會有1/3或者1/4的設備在某個時點不開動,一個企業這樣,一萬家企業也是這樣,可以想象在同一個時點上閑置的設備是很大的數量。這家企業就想能不能把這些閑置的設備利用起來,就組織了一個工廠接單平臺,當它接到一個需要生產的產品時,網上有幾十萬臺設備,它自己有工程師,把接到的設備拆解成不同的生產制造過程,然后在網上尋求此時閑置的設備,然后讓對方生產這個產品,它不養企業,因為養了企業,人和設備都有閑置時照樣要付費,它就是用閑置的設備和多余勞動力組織云工廠的生產,生產完之后如果沒有新的訂單就地解散,不承擔其他任何成本,它用這樣的方式組織生產。這個老板非常睿智,做得非常好。它其中的一個產品是燒水壺的壺身上圈,這個產品原來是在7、8家工廠生產,每個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有差別,質量高低不一,它接下來之后由它的工程師把這個產品分解為17道工序在15個工廠生產,每個工廠用它的閑置設備生產,因為設備在閑置所以成本很低,每個操作工人和每個設備專心做這一件產品的某個部分,帶來了專業化的好處,就做得非常精、非常專業。它把不同的生產過程組織起來,看起來是特別普通的機械加工過程,但是現在已經變成云生產線,接單分解、生產組織過程都是在網絡上推進,這是非常新的生產組織方式,不以企業為中心組織生產,而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
除了生產之外,產業互聯網生產智能過程會鏈接到用戶端和消費端,最典型的一類產品就是工程機械。中國的工程機械銷往全世界80多個國家,工程機械是連續作業的設備,維修和維護非常費成本,以前出了問題我們再去人,然后備件用上,然后更換,成本很高,F在把它智能地連在企業的產業互聯網上之后,可以遠程監控這個設備的運轉情況是不是健康,備件的修復和維護變得非常及時,而且可以智能化地派單。這使生產過程的效率一直延伸到供應鏈和客戶端,大大提高了整個生產過程的效率。
生產中間有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要融資,F在融資過程也出現新的智能化過程。我們有三大互聯網銀行,互聯網銀行和傳統銀行不一樣,沒有柜臺,過去你借貸的時候,傳統的銀行需要審你以前的信貸記錄、有沒有抵押資產、生產計劃是不是可行等,要審很多東西,互聯網銀行主要是風險控制的過程,會在網上搜索你的記錄,有沒有延遲還信用卡的過程、有沒有其他的不良信用記錄等。它完全是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配置資源,算法決定誰能獲得貸款,什么樣的條件可以獲得什么樣的貸款,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變化。
數字化網鏈:提高產業鏈效率和安全性
數字化網鏈,這個題目只有在現在這個時候才特別引人關注。在疫情中間,非常多產業鏈斷掉了。產業鏈非常專業,很多企業做一個零部件做了十年甚至一百年,它的整機廠就是它的客戶,供應鏈非常穩定、專業,可以同步迭代。維持產業鏈需要成本,當主機變化時產業鏈所有部分都要跟著同步迭代,所以維持一個產業鏈很昂貴,很多企業產業鏈多年都很穩定。但是一旦碰到疫情或自然災害,很有可能出現斷鏈的情況。斷鏈以后怎么鏈接?以前肯定要線下搜索合適的廠家,然后讓它改進生產工藝匹配上,F在有了產業互聯網之后,所有這個行業中的客戶、生產廠家、零部件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研發等相關方面都會在網上,如果是一個大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有可能給它網上存在的這些企業畫像,明確這些企業可以做什么,當單鏈被斷鏈時,互聯網接鏈很快,智能化接鏈可以推送出很多最有可能和你形成新的供求關系的企業。海爾卡奧斯平臺在國內很多產業互聯網的評比中都是第一位,幾乎囊括了家電行業和相關的所有生態鏈、產業鏈上的企業,一旦有需求時應變和組織能力很強。疫情期間它專門做了“工業企業疫情防控復工達產服務平臺”,專門替客戶和供應商斷掉的企業接鏈,幫助兩千多家企業把產業鏈接了起來。另外在一些非常需要的特殊時候還可以快速組織平臺上的生產能力,快速做出產品。今年年初疫情期間,武漢某醫院在2月5日提出需要一個智慧醫療隔離艙,但是這個東西在國內原來產量很小,因為需求量很小,這個需求被送到了海爾卡奧斯平臺上,平臺就利用上面多家設計研發制造企業,48小時就把設計方案拿了出來,2月21日第一臺隔離艙送到了武漢的抗疫前線,如果沒有這樣的互聯網存在,沒有多個企業在上面多點交互、相互匹配,這種生產能力是非常難以想象的。所以互聯網的網鏈非常重要,它使單鏈變成網鏈,互聯網的初心就是“網”,有了網鏈,任何一點的斷裂都不能使全網停下來。
數字全球化:全球資源配置大調整
數字全球化也是大家很關心的問題。這幾年所謂“逆全球化”“全球化退縮”這樣的觀點大家都知道。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經歷了30年的快速發展,最近十年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停滯,而且有些方面是在退縮。衡量全球化程度有兩個最重要的指標,第一個指標是國際貿易占全球GDP的比重,這一比重經過前30年的快速上升,在過去十年開始下降,表明貿易重要性在下降。第二個指標是中間品占全球貿易的比重,它涉及到全球產業鏈的概念,前30年,大概從1985年開始持續上升,最近十年這條增長線略有下降之后又有一點回升,但回升后基本和十年前持平,總體沒有繼續往上走。通過這兩個指標大致確定全球化有所停滯和回落應該是一個事實。
全球化推動力減弱有若干正常和非正常因素,有正常的經濟原因,也有國際政治問題、個別國家行為的問題,我就技術相關因素和大家分享一下為什么全球化會退縮。從二戰以后全球化的進展看,初級產品的出口國多是石油輸出國,這些國家的經濟體就建立在大量出口石油,進口其他產品的基礎上。而制造業產品出口國,大量出口制造業產品,購進高端的設備和必要的原材料,大體上分布在南美還有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部分,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出口國。分布在北美和西歐的主要是高端設備和技術的出口國。這是全球完整的經濟圖譜,每個國家在其中有自己的貿易地位。二戰以后,這個分工其實一直在加強,但是在過去十年有所減緩退縮。
新技術的出現帶來全球化的巨大變化。
例如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燒電不燒油,或者用氫等新能源,全球石油貿易的一半是用來開車的,如果新能源汽車在汽車中間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一定會導致全球石油的需求量下降,那么依靠石油貿易立身的經濟體就會受到非常重大的打擊。當然現在新能源汽車占的比重還不大。
3D打印也帶來國際貿易的變化。有相當一部分國際貿易和規模經濟有關,在一個大的經濟體中間,生產規模很大,單體成本會下降。那些形不成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小經濟體就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更便宜的產品。但是3D打印和規模經濟無關,它是分布式的生產過程,打印一臺和打印十臺、一百臺的單品成本幾乎一樣,這樣那些小規模的經濟體,不再需要從那些大規模經濟體進口廉價工業產品,它可以在本地小批量生產,F在3D打印沒有太放量,只是個別產品可以看出這個趨勢,例如助聽器,這是非常高精度的制造業產品,原來就在少數國家生產向各個國家出口,現在3D打印在助聽器制造業非常普及,再小的經濟體、再小的醫院都可以在醫院放一臺3D打印機生產助聽器,而且這個時候的打印可以很有個性,能針對每個病人的耳廓、耳道的情況專門設計和打印,F在3D打印已經使全球助聽器貿易減少了15%。在更多的產業里面,不久的將來就可以看到這種分布式、和規模經濟無關的生產會消解掉大規模生產帶來的貿易能力。
機器人替代勞動力也是一大影響因素。像中國和其他制造業出口大國,一定是勞動力相對比較便宜和素質很好的經濟體,當然我們已經過了靠特別低的勞動力在全球安身立命的階段了,但是我們仍然還有制造業和勞動力的優勢,所以機器人的大量使用已經對我們產生了影響,不過它對后起的想重復中國發展道路的經濟體會帶來更大的影響,使它們走這條路的難度大大增加。機器人的使用會轉變原來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高的劣勢,同一臺機器人在中國、美國、日本是同樣的生產效率和同樣的價格,所以才會出現現在一些制造業向發達國家轉移的現象,原來發達國家轉移出去的一些制造業也在回流。2018年我到美國看了一家中國設立在那里的企業,它是專門做汽車零部件的,以前就是在中國生產然后向北美出口,過去七八年時間它開始大量在美國投資,在美國很多州都已經建了企業。我去了以后請他美國的老總幫忙算了一個賬,他說由于當地自動化設備程度很高,勞動力成本占整個成本的比例大概只有5%左右,而且這已經不是一線工人的成本,是一些研發人員和更高端的白領的成本,中美之間白領的收入差距不大,大概就是1/4這么一點點差距,考慮到效率的提高、遠距離運輸成本,加上兩國貿易爭端帶來的不確定性,從經濟成本來講,沒有必要在中國生產運到美國,完全可以在北美建廠。所以“讓企業回到美國去”,不是特朗普講的,奧巴馬已經講了十多年了,當生產成本比較均勻以后,產業地點的調整就開始了。
但在傳統國際貿易削減的同時,數字全球化卻在非?焖俚匕l展,復雜產品、服務和研發的全球分工都在快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一臺車原來以北美為生產基地,看到其他國家生產很便宜,就一點一點向外轉移,以前的全球產業鏈是這樣形成的。但現在的復雜技術產品一出生就是全球化的,設計這個產品的時候要想到所有國家,能夠最高端地制造某個部件的,我就用它的,所以一開始就是全球化的產品。像波音787這種高精尖產品的出生就是全球化的。飛機這個產品有很多是客戶訂貨,除了最基本面之外,每個客戶對飛機的需求不一樣,客艙怎么設計,座位怎么寬敞,音響系統怎么布置,個性化程度非常高。這就需要很好的通訊技術,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制造廠家連接起來,可以同步回應訴求、發現問題、迭代技術,沒有很好的網絡空間、通訊技術支持的分工,這種復雜產品的全球分工體系效率會有很大問題,會無法運轉。所以傳統產品全球分工下降的同時,其實復雜產品已經不是在簡單分工了,一開始就是以全球集成的產品出現。
對服務業來講,變化的意義其實更大。服務業在經濟學上來講是不可貿易產品,傳統經濟時代,服務的消費和提供同時同地,老師上課我講完你們聽完,服務的提供和消費就結束了。聽一臺音樂會,音樂會結束,服務的供給和消費就結束了。不能儲存,也不能遠距離運輸,這是傳統服務業的特點。有了衛星電視、互聯網之后,服務可以遠距離提供,維也納的音樂會可以在中國聽,但是服務業以前從來沒有達到過制造業全球分工的狀況。現在有了5G技術,有了很好的通訊技術之后,才真正開始全球分工型的服務提供。5G出來以后,有人組織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六位音樂家在世界六個國家同步使用不同樂器分部分演奏巴赫的音樂,同步合成,共同提供一臺音樂會。聽音樂是對時間延遲零容忍的消費行為,時間有一點點錯位這臺音樂會就不能聽。在5G技術支持下,這臺音樂會在任何地點聽到需要傳輸兩萬公里的距離,從不同地方匯集到聽眾的耳麥里,沒有任何延遲,沒有任何違和感。
全球研發的分工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研發的全球分工變得非;钴S,一項最終可以使用的技術是多個國家多個研發團隊共同做的,在上個世紀后20年,全球研發網絡主要是3家,美國、日本和歐洲。這個世紀開始,兩個經濟體加入了,一個是韓國,一個是中國。本世紀以來中國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地位顯著提升,貢獻了全球創新網絡專利的15%。此外,北京、上海都已經進入了全球技術研發前十城市的行列。在科學發現的全球網絡中,即全球的科學家共同來做一個科學研究工作,它以科學出版物作為指標,在前30個國際生物技術集群中,北京、南京、杭州、武漢、上海紛紛上榜。北京已經遙遙領先于其他所有城市,在全球科學論文發表中,北京非常多,其次是東京。不過在技術研發的全球網絡中,上海的密度比北京大,北京人喜歡寫論文,上海人喜歡研發技術造產品,是很不一樣的科研特點。
全球創新網絡中中國的位勢:北京上海進入前10(ICT產業)
科學出版物顯示的前30個國際生物技術集群
中國數字企業方陣也非常厲害,已經是全球數字企業的第一方陣。世界經濟論壇和波士頓咨詢,評出工業4.0時代的燈塔工廠,燈塔工廠的意思是有引領、導向的作用,評了五批,一共評出54家燈塔工廠,中國在其中占了16家,占了30%,美國、日本、德國這些工業制造強國都是10%以下的比重,我們已經站在了第一方陣中。我們16家企業中本土企業8家,外資企業8家,有很多外資在中國的企業比其本土的企業水平還要高,特別不容易的是,我們有一個本土企業的兩個工廠被評為燈塔工廠,那就是海爾,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唯一的。我們相信在這些中國企業里今后會真正出現數字制造時代的頭部企業,成為全球制造的引領者。
54家數字化燈塔工廠中的中國境內企業(截至2020年9月)
全球創新鏈的機會很多,我們要努力加入,作出貢獻,并獲得全球創新分工利益。同時我們現在的確看到,用斷鏈來打擊我們頭部企業研發能力的事,也時常發生,當你和別人在同一水平競爭時這種情況是會比較時常出現,所以我們要自主創新,當斷鏈打擊發生的時候,自己能轉起來,無論水平是不是更低一點。同時我們的研發和對方要能互惠,我要你的、你要我的,誰也離不開誰,這是最穩定的狀態。如果實在打起來,我們可以對賭,你掐我,我也可以收拾你,如果別人掐我們的脖子我們揣人家的腿,這個并不對等,我們要有對等的能力才能夠形成穩定互動的關系。如果實在不行,我們還要有備胎。我們既要進入全球產業鏈,利用全球數字技術的資源,又要有自主創新、自我運轉的能力,兩個不能偏廢,都要做好。
生產組織方式將發生重大變革
從學理上講,數字經濟在解構原來的經濟形態,然后通過算法、互聯網重新鏈接起來,這是經濟秩序的重組過程。經濟學有個非常有名的科斯定理,上個世紀60年代學者科斯問“為什么要有企業?”,設備可以買到、員工可以雇到,原材料知道有什么,為什么要先設立一個企業,然后由它來拉訂單組織生產?為什么不能在生產需要發生的時候來組織生產過程?為什么要用企業這種形態?因為企業作為組織有組織成本,其中兩項成本必不可少,第一信息傳遞可能失真,即一線看到的東西傳遞到決策層和研發層信息可能會失真;第二激勵會減弱,可能作出最大貢獻的人需要和龐大的組織分享他創新帶來的收益?扑棺约夯卮鹆诉@個問題:因為市場化地組織生產過程交易成本太高,要選設備、要去搜索、匹配,還要信任他能做好這件事情,有很多的成本,交易成本太高,兩害相衡取其輕,還是用企業組織這種形態來組織生產吧。
科斯已經去世了,但我們現在的時代,有大數據、互聯網,所有交易成本在這個層面大大下降,搜索、匹配、信任成本都已經不是大問題。經濟是有規律的,這個時候科斯之問就開始發揮作用了,就可以解構了,可以解構企業、樂隊、醫院、銀行、宏觀數據等很多東西。生意幫這個平臺干什么?就是解構企業,不以企業為主組織生產,用數字平臺鏈接到設備層面和工具層面來組織生產,把以企業為中心的生產轉到了以產品為中心的生產。5G技術把樂隊解構了,不需要常備一個樂隊,需要組織一場演出時,根據這場演出的需求,在全世界選擇最合適的樂手組織一場音樂會,提供音樂的服務。也可以解構醫院,原來醫院要養很多人,可以想象未來會有醫療中心,里面有很多非常棒的連接設備,每個病人有需求時可以從世界各地選擇最適合這個設備的醫生、技術員,可能一個醫生遠程操控給他打麻醉,另一個醫生遠程操控開刀,另外的醫生遠程監控他身體的狀況,用數字平臺鏈接到單個醫生提供服務,就解構掉醫院。當然這都是比較遙遠的事,但是在技術層面上、組織層面上已經不是問題。還可以解構銀行,現在很多銀行用那么漂亮的大樓,那么高的成本,未來不需要了,通過算法,平臺鏈接資金的提供者和需求方來配置資源。前面講的互聯網銀行就是在做這些事情。
宏觀數據、政府以前的宏觀調控行為也可以被解構,現在想了解一個經濟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政府體系,統計數據層層填報表告訴政府經濟怎么樣,這個數據過程有時滯后,有時失真。這次疫情中間怎么看經濟情況?其實兩個指標都是通過數據平臺做到的,一個是復工復產的指標,我們是靠移動平臺的數據掌握有多少人從家鄉回到生產所在地的。第二個是投資指標。我們現在需要投資,可以用挖掘機指數來觀測投資進行得怎么樣,我們大概90%以上的工程機械是連在三家移動工程機械網上的,可以看到哪一臺在開,每天開多長時間,這個時候開工的情況我們心里就有數了,通過這個,我們知道今年6月份和去年6月份相比工程機械開工數少30%,說明6月份時投資還沒有恢復,到8月份,挖掘機指數恢復到和去年一樣,說明投資恢復了。
除了這些,數據還可以解構到非常細微的點上,例如四個工程分不同階段進行,有挖土的、蓋樓的、內裝修的,雖然挖掘機指數上去了,但是攪拌機指數沒上去,攪拌機是蓋樓必須的,通過這個比較,我們知道雖然基本建設在恢復、投資在恢復,但是基本建設還在挖土的階段,樓還沒有蓋。再比如對大中小挖掘機的數據比較后發現,截止到今年6月,大型機械基本沒有恢復,6月份和去年同期相比是負數,但是小型挖掘機和去年同期相比在增長,大挖掘機一般是修鐵路、高速公路,中型挖掘機可以修城市大型項目,小型挖掘機主要從事中小規模的市政建設和農村新農居的建設,這樣就知道投資恢復時,大家主要在做市政工程的建設、農村新農居的建設。有了這樣的智能平臺之后,我們可以解構掉原來非常宏觀匯總的數據,把它解構到微粒的層面、結構的層面、項目的層面?偟膩碇v,數字經濟不僅僅解構經濟層面,還在解構社會許許多多的內容,數字技術是把社會解構掉后再重新鏈接起來。
前進中明確底線尋求平衡點
數字技術帶給我們那么多便利,我們的眼、手、能力都在延伸,整個數字經濟帶來的增長機會很多,所以我們一定要前進。但是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數字技術會挑戰現有的秩序,會危害人類多年遵循的共同價值觀,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2017年,伯克利大學的教授在聯合國大會上演示了微型武器如何精準攻擊人,一臺小型無人機攜帶微型炸藥利用面部識別技術,找誰是誰,無處可躲,那時候的小型無人機有1/4手掌大,現在已經小如蒼蠅,據說很快就要小如蚊子,它想精準打擊人的時候可以全世界搜索,進行精準打擊,所以這個視頻傳播后激起公眾對面部識別、人工智能、無人機技術極大的擔憂。但是這個技術能不能使用呢?確實還有很大爭議。使用同樣的技術也可以為人類謀福利,在一些比較發達的智慧城市,靠這個技術搜索走失的兒童和失憶老人變得非常有效,可以在海量人群中非常精準地把特定的面孔識別出來,在這些地方走失的兒童和老人40分鐘內98%都會被找到,通過它已經找到了很多走失兒童,因此支持使用這個技術的人認為,它帶來的福利是現實的,同時它帶來的危害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問題是誰來決定這個技術可以使用在哪里?誰說了算?它帶來很多新的挑戰。
數字技術帶給我們太多的福利,也帶來許多新挑戰,我們要做很多改進,政府要改進,企業也要改進,但是總體來講,我們要適應這個時代,適應數字時代的治理理念,要明確底線,第一要以人為本;第二不能損害人類共同的價值觀;第三要使數字技術時代被甩出去的人跟上來,一個社會走得越快、旋轉越快的時候就會有越大部分被甩出去,我們有很多技術弱勢群體,我們一定要讓被甩出去的人跟上來,能分享這個時代技術帶來的紅利,F在大概有七八條所謂人工智能和數字時代的底線,大家要有共識,但是即使有了底線還是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有很多平衡點要處理,到底是多抓一點數據發展數字產業,還是更多保護個人數據不要讓它使用?我們在獲益人群和受損人群之間、產業發展與個人信息之間,創新與穩定之間,國內與國際之間、線上線下之間有很多問題要平衡,但是是在前進中去平衡。大部分的挑戰目前并沒有答案,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往前走。
最后一句話,數字經濟不是未來,數字經濟已來,我們要接納和擁抱,要共同應對數字時代可能面臨的挑戰。
謝謝大家!
本場演講人民網、中國網、新浪網等媒體的記者到現場進行了報道。
央視頻、網易財經、騰訊新聞、搜狐教育、鳳凰網、ClassIn直播教室、今日頭條、抖音、B站、微博、快手和一點資訊等網絡平臺對活動進行了在線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