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與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建院20周年之際,清華大學公管學院與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于2020年10月31日在清華大學成功主辦“第十五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高層論壇——面向新百年的十四五規劃”。本屆高層論壇共設四場分論壇,涵蓋“‘十四五’成都高質量發展與高效能治理、新時期領導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與治理現代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四大熱點議題。其中,分論壇三——“可持續發展與治理現代化”由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清華SDG研究院)承辦、保樂力加中國支持,旨在攜手政商學界專家共同聚焦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探索政府治理中多方主體合作共治模式,積極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
本分論壇邀請了科學技術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清華SDG研究院聯席院長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香港環境局前副局長潘潔,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保樂力加中國公共關系與傳播副總裁王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清華SDG研究院執行院長朱旭峰出席,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SDG研究院副院長朱俊明主持。
薛瀾致辭
首先,薛瀾在致辭中指出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布局之年與聯合國成立75周年。在這重要的時間節點,以本次分論壇為契機,聯合可持續發展領域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可持續發展和治理現代化的關系攸關重要。他強調,“經濟、社會、環境”不僅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所體現的三大維度挑戰,同時也是“十四五”時期政府與多方協同治理,實現可持續戰略的重要抓手。他希望,通過本次分論壇,分享各方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上的成就與挑戰,共同展望未來發展方向,凝聚致力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力量。
黃晶做主題發言
隨后,黃晶做題為《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力推進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主題發言。他現場回顧了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國家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的目標和要求,并強調習總書記提出的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愿景及現實要求。他認為,實現這一目標任務極為艱巨,這需要我國在國家發展戰略、清潔技術、綠色消費等方面實現變革;同時,未來人類文明延續也需要一場新的革命——即可持續革命,以全力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
潘潔做主題發言
潘潔在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與治理》報告中,指出國家設立大灣區旨在實現我國區域協同、可持續發展與創新。她指出,大灣區發展背后共有5個維度動力和10個指標,并以此對標世界三大灣區。然而,粵港澳大灣區當前面臨協同發展挑戰,尤其在一國兩制三法域情境下的現實瓶頸。因此,大灣區未來發展,需要我們在治理體系上大膽創新與改革,包括決策、法律、執行、監管方面的創新與改革。
柴麒敏做主題發言
柴麒敏做題為《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貢獻及“十四五”規劃展望》報告。他分享了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演化,以及中國積極建設性參與氣候治理多邊進程。尤其中國在全力推動《巴黎協定》生效中所做的努力,也彰顯中國積極且卓有成效地推動新型大國外交。結合“十四五”規劃,以及習總書記提出的新達峰和新遠景目標,他提出加強國家氣候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議,包括制定引領性達峰行動計劃,聚焦重大領域協同、融合與創新,推動低碳技術與模式創新等。
王玨做主題發言
王玨在《好時光,好地方——保樂力加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探索與實踐》報告中,強調企業在踐行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與貢獻,并以保樂力加自身行動為企業案例,分享了保樂力加在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行動舉措,例如開展可持續農業、集團內部禁塑令等。她認為,這些行動舉措對助力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將有一定的示范意義和研究價值。
朱旭峰做主題發言
朱旭峰分享了其團隊《中國企業推動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研究》設計——構建一套追蹤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公益捐贈行為的綜合指標體系,并通過案例分析和定量統計結合的方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行為,尤其是公益捐贈行為,進行整體評價。從企業SDGs公益捐贈數據中分析,疫情期間企業捐贈畫像、大額捐贈企業歷年SDG捐贈變化、善款去向分布等結果,以助力聯合國系統更好地了解中國企業在SDG的貢獻,并有利政府各部門評估企業協調發展與加速企業自身轉型升級,順應全球可持續發展趨勢與需求。
朱俊明主持分論壇
嘉賓合影
本次分論壇聚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通過多方主體對話交流,為未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以及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大維度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供稿丨TUS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