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1月13日電 11月12日,由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共同主辦的“世界公益慈善論壇2020特別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林松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論壇聯合主席陳旭,香港大學校長、論壇聯合主席張翔,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論壇聯合主席段崇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副總干事恩吉達,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干事何昌垂,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喬衛,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等來自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研究機構、媒體等領域的60位嘉賓出席會議。論壇顧問、匈牙利前總理邁杰希?彼得代表顧問委員會給會議發來賀信。本次會議采用線下主會場和線上視頻相結合的形式舉辦。另有3000余位公益慈善界嘉賓在線收看直播。
本次會議以“后疫情時代國際公益慈善合作”為主題,聚焦“全球經濟融合”“全球慈善鏈接與領導力”和“社區中的人民生活”展開研討。
陳旭致辭
陳旭代表論壇主辦方對各位嘉賓的參會表示感謝。陳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治理產生深遠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意義更加凸顯,協同行動更顯必要。長期以來,清華大學已經形成以校訓精神為指引、學生社團為載體、志愿服務為核心、慈善研究為基礎、慈善人才培養為任務、基金會資助為支撐、慈善精神養成為己任的公益慈善體系。疫情期間,清華大學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并助力全球抗疫,并注重開展公益慈善教育,促進公益慈善精神、社會責任感和人類情懷的養成。
陳旭強調,應對人類共同的危機,公益慈善從未缺席。希望論壇進一步鞏固多方合作和參與機制,支持各方代表參與論壇,搭建公益慈善事業各利益攸關者互相尊重、了解、協商與合作的平臺;發揮學術委員會和華人社會工作合作機制的學術引領作用,做好世界公益慈善指數研究和發布工作;關注青年參與和成長,進一步深化清華大學和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人才培養合作,提升青年學子全球公益慈善領導力;夯實全球公益慈善與社會服務協同合作網絡,面向全球擴展網絡成員,充分展現公益慈善事業的團結、活力與韌性,積極參與改革發展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民生保障和民心相通工作,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林松添致辭
林松添在致辭中強調,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不僅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命健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也對全球經濟、國際格局與治理體系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才是人間正道。向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幫助他們享受美好生活,實現美好夢想,是公益慈善人士攜手努力的共同目標,也是各國政府和執政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疫情當下,尊重生命就是最大的慈善;當今世界,堅持發展就是最大的慈善;面對危機,團結合作就是最大的慈善。作為從事民間外交的全國性人民團體,中國人民對外協會將充分調動國內外民間外交的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公益慈善合作,幫助有需要的國家和群體,不分種族、膚色、宗教和文化,實現共同發展。
張翔在線致辭
張翔在致辭中指出,疫情中,香港大學創新學習及研究模式,匯集知識和力量,與大眾同心防疫,攜手砥礪。疫情危機下,更體現出社會慈善事業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意義。慈善組織作為社會公眾善心的承載,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社會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公益慈善組織要積極探索轉型,融入創新,突破局限。
段崇智在線致辭
段崇智在致辭中指出,在新冠肺炎流行之際,世界公益慈善論壇可以發揮的作用更加顯著?缧:涂绲赜虻膮f作,大學之間的合作,以及大學與慈善機構、社會服務及公共機構之間的伙伴關系必須加強及更具策略性,使大學能更有效地服務全球社會。
邁杰!け说觅R信
邁杰希?彼得代表顧問委員會給會議發來賀信。他提出,疫情當下,此時此刻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守望相助、善意關愛和責任擔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盡管當前的形勢尚不明朗,但相信經此一疫,人類會變得更加堅韌、更加崇高,而且我們會從中收獲良多。
宮蒲光演講
宮蒲光在演講中指出,改革開放后,慈善事業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并逐步邁入法治化發展軌道,在慈善規模、組織體系、監管體系、慈善文化、全面參與等方面發展迅速。但慈善事業總體發展滯后的局面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全面推進慈善法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喬衛演講
喬衛在演講中指出,華僑華人在疫情期間為祖(籍)國和所在國作出重要貢獻。中國夢是廣大華僑華人的最大公約數,是華僑華人能夠在后疫情時代國際公益慈善合作中發揮獨特作用的內在動力。要鼓勵和引導華僑華人更好融入和回饋當地社會,多做民心相通的公益慈善事業;要支持和幫助華僑華人積極參與國際公益慈善合作;要助力華僑華人成為中國夢連接世界人民美好夢想的橋梁和使者。
楊斌演講
楊斌分享了關于“謙遜的慈善”的思考。他指出,公益慈善發揮作用需要更有效的領導力!爸t遜的慈善”以“四個不以”為目的:不以收獲贊美和關注為目的,不以商業收獲為目的,不以證明自己為目的,不以改變他人為目的!爸t虛的慈善”強調施與受、當今與未來、內心與外在三方面的平衡,強調超越占有的想法,強調可持續性。公益慈善教育應為公益慈善行業科學化、體系化、高質量發展提供足夠支持,應重視公益慈善文化養成和公益慈善精神傳承,應在所有教育環節播撒公益慈善的種子。
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在演講中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疫情影響之下,包括收入和財富不均、社會流動性下降、可持續發展等在內的社會矛盾可能變得更加尖銳,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障項目(二次分配)變得更為重要;捐贈和公益(三次分配)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企業的群體結構和價值取向可能也需要做出必要的調整。
中國新聞周刊社長、中國慈善家社長呂振亞在演講中指出,媒體應為公益慈善帶來更多的關注,倡導公益慈善文明、傳播慈善文化和價值,讓慈善公益進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商報社社長徐艦、中華工商時報社總編輯李樹林、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鄧國勝、中國老年報社總編輯張民巍分別主持議題或點評。
恩吉達、何昌垂、北京周報社社長李雅芳、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范利,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黃仰山和武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徐洪蘭分別就全球合作及領導力、全球糧食安全、扶貧治理和人類福祉、民營經濟、社區衛生及健康、社區資助和發展、社區心理衛生等議題發表了演講。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介紹了“世界公益慈善指數研究”計劃進展,擬通過一套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愿景的、包含發展中國家視角的指標體系及其應用,增強對不同國家、區域公益慈善發展及生態文化的理解,為全球公益慈善鏈接提供知識生產和基礎平臺。
簽署合作備忘錄
本次會議在世界公益慈善論壇框架內,由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和《中國慈善家雜志》《家族企業雜志》簽署“關于共同推進世界公益慈善論壇傳播和指數研究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公益慈善理念的傳播交流。
清華大學線下主會場嘉賓合影
世界公益慈善論壇由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聯合發起,2018年邀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四方簽署備忘錄共同主辦。論壇每年定期于聯合國國際慈善日暨中華慈善日舉辦。在論壇主辦方和歷次參會機構及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公益慈善論壇已成功舉辦四屆,成為全球公益慈善行業的一次盛會。
世界公益慈善論壇致力于全球范圍內公益慈善的實踐推動、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政策倡導和經驗分享,論壇秉持開放、平等的參與精神,堅持可信任、可持續的發展精神,積極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提升公益慈善和社會工作的全球性合作,促進慈善事業和人類文明發展,增進民心相通和道德積累。
供稿:公益慈善研究院
編輯:李華山 李晨暉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