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發表概述
序號 |
成果題目 |
作者 |
成果出處及時間 |
1. |
新中國對外開放70年:賦能增長與改革 |
江小涓 |
《管理世界》,2019年第12期 |
2. |
網絡時代的服務全球化——新引擎、加速度和大國競爭力 |
江小涓、羅立彬 |
《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 |
3. |
中國鄉村干部的公共服務動機:定量測度與影響因素 |
王亞華 |
《管理世界》,2018年第2期 |
4. |
超越反轉的第二意向——國家間戰爭、個體社會流動和福利國家的軍事起源 |
蒙克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年第7期 |
5. |
用錢投票: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不同產業資產價格的影響 |
王宇哲、趙靜(通訊作者) |
《管理世界》,2018年第9期 |
6. |
“碎片化”還是“耦合”?五年規劃視角下的央地目標治理 |
呂捷、鄢一龍(通訊作者)、唐嘯 |
《管理世界》,2018年第7期 |
7. |
轉型期公共政策過程的適應性改革及局限 |
薛瀾 |
《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9期 |
8. |
“就業—生育”關系轉變和雙薪型家庭政策的興起:從發達國家經驗看我國“二孩”時代家庭政策 |
蒙克 |
《社會學研究》,2017年第9期 |
9. |
退休對中國老年人口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
劉生龍 |
《人口研究》,2017年第9期 |
10. |
政府間關系視角下的社會政策擴散——以城市低保制度為例(1993—1999) |
朱旭峰、趙慧 |
《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8期 |
11. |
技能專有性、福利國家和歐洲一體化——脫歐的政治經濟學 |
蒙克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9期 |
12. |
義務教育法與中國城鎮教育回報率:基于斷點回歸設計 |
劉生龍、周紹杰(通訊作者)、胡鞍鋼 |
《經濟研究》,2016年第2期 |
13. |
省級“政壇CEO”與地方經濟增長:商而優則仕? |
徐磊、王偉龍 |
《管理世界》,2016年第1期 |
14. |
中國人如何能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基于中國民生指數調查 |
周紹杰、王洪川、蘇楊 |
《管理世界》,2015年第6期 |
15. |
創新與擴散:新型行政審批制度在中國城市的興起 |
朱旭峰、張友浪 |
《管理世界》,2015年第10期 |
16. |
責任與利益:基于政策文獻量化分析的中國科技創新政策府際合作關系演進研究 |
黃萃、任弢、李江、趙培強、蘇竣 |
《管理世界》,2015年第12期 |
17. |
信息技術應用中的政府運作機制研究——以J市政府網上行政服務系統建設為例 |
譚海波、孟慶國、張楠 |
《社會學研究》,2015年第11期 |
18. |
關于中國國家戰略和外交戰略的思考 |
楚樹龍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9期 |
19. |
邁向公共管理范式的全球治理——基于“問題—主體—機制”框架的分析 |
薛瀾、俞晗之 |
《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1期 |
20. |
經濟發展方式的二級轉變:基于協同論的分析 |
唐柳、俞喬、鮮榮生 |
《管理世界》,2014年第5期 |
21. |
整體知識與公共事務治理: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五年規劃 |
鄢一龍、 呂捷、胡鞍鋼 |
《管理世界》,2014年第5期 |
22. |
貧富差距擴大的政治效應——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東亞選舉政治變遷研究 |
鄭振清、巫永平 |
《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11期 |
23. |
系統性風險控制與逆勢投資研究 |
俞樵、劉家鵬 |
《經濟研究》,2013年第2期 |
24. |
有限醫療資源在全病種范圍配置的有效性分析 |
俞喬、杜修立、趙昌文、林一心、高先海 |
《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 |
25. |
中國用水戶協會改革:政策執行視角的審視 |
王亞華 |
《管理世界》,2013年第7期 |
26. |
安理會改革與大國博弈的多智能體模擬 |
羅杭;孟慶國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6期 |
27. |
職業教育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基于對全國農民工調查的實證分析 |
劉萬霞 |
《管理世界》,2013年第5期 |
28. |
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選擇和行為差異——一項基于政策過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論 |
趙靜、陳玲、薛瀾 |
《管理世界》,2013年第2期 |
29. |
管制、監管與市場發展:基于中國基金業的經驗分析 |
王林、俞喬 |
《管理世界》,2013年第2期 |
30. |
NGO的生態關系研究——以自我提升型價值觀為視角 |
趙小平、王樂實 |
《社會學研究》,2013年第1期 |
31. |
政策過程視角下的政府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
薛瀾、俞晗之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年第9期 |
32. |
技術轉移、“海歸”與企業技術創新——基于中國光伏產業的實證研究 |
羅思平、于永達 |
《管理世界》,2012年第11期 |
33. |
何以肩負使命:志愿行為的持續性研究——以大學生支教項目為例 |
羅婧、王天夫 |
《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9期 |
34. |
人口老齡化、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證據 |
胡鞍鋼、劉生龍、馬振國 |
《人口研究》,2012年第3期 |
35. |
利益格局與居民消費 |
楊文輝 |
《經濟研究》,2012年第S1期 |
36. |
中美核能關系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 |
王海濱、何韻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第6期 |
37. |
21世紀與醫學化社會的來臨——解讀彼得·康拉德《社會的醫學化》 |
韓俊紅 |
《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3期 |
38. |
交通基礎設施與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 |
劉生龍、胡鞍鋼 |
《經濟研究》,2011年第3期 |
39. |
資源政治的演化差異 |
王海濱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第2期 |
40. |
中國財政供養的規模及影響變量——基于十年機構改革的經驗 |
程文浩、盧大鵬 |
《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
41. |
基礎設施的外部性在中國的檢驗:1988—2007 |
劉生龍、胡鞍鋼 |
《經濟研究》,2010年第3期 |
42. |
教育質量對地區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
張海峰、姚先國、張俊森 |
《經濟研究》,2010年第7期 |
43. |
科技金融:理論的創新與現實的呼喚——評趙昌文等著《科技金融》一書 |
薛瀾、俞喬 |
《經濟研究》,2010年第7期 |
44. |
擇優還是折衷?——轉型期中國政策過程的一個解釋框架和共識決策模型 |
陳玲、趙靜、薛瀾 |
《管理世界》,2010年第8期 |
45. |
有限理性、動物情緒及市場崩潰-對情緒波動與交易行為的實驗研究 |
林樹、俞喬 |
《經濟研究》,2010年第8期 |
46. |
增值稅轉型對中國就業與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 |
陳燁、張欣、寇恩惠、劉明 |
《經濟研究》,2010年第9期 |
47. |
個人權利:公權力的邊界和責任 |
賈西津 |
《法學研究》,2009年第4期 |
48. |
西部大開發成效與中國區域經濟收斂 |
劉生龍、王亞華、胡鞍鋼 |
《經濟研究》,2009年第9期 |
49. |
中國思想庫的社會職能 |
薛瀾、朱旭峰 |
《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
50. |
政治控制、財政補貼與道德風險: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理論模型 |
俞樵、趙昌文 |
《經濟研究》,2009年第6期 |
51. |
論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機制的構建 |
薛二勇 |
《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
52. |
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外交的影響 |
楚樹龍、王青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12期 |
53. |
證偽在社會科學中可能嗎? |
張楊 |
《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3期 |
54. |
認知-心理、官僚-組織與議程-政治——西方危機決策解釋視角的構建與發展 |
鐘開斌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1期 |
55. |
社會轉型風險衡量方法和經驗研究 |
胡鞍鋼、王磊 |
《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 |
56. |
應用DEA方法評測中國各地區健康生產效率 |
張寧、胡鞍鋼、鄭京海 |
《經濟研究》,2006年第7期 |
57. |
從國際比較看中國發展態勢:五大資本及總資本視角 |
王亞華、胡鞍鋼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12期 |
58. |
光彩事業公私合作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
郭沛源、于永達 |
《管理世界》,2006年第4期 |
59. |
投資者“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的心理實驗研究 |
林樹、俞喬、湯震宇、周建 |
《經濟研究》,2006年第8期 |
60. |
中國國情分析框架:五大資本及動態變化 |
胡鞍鋼、王亞華 |
《管理世界》,2005年第11期 |
61. |
跨國經營海外子公司業務發展中企業的戰略選擇 |
王鐵民、周捷 |
《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
62. |
歷史認知與中日政經關系:影響測度與博弈分析 |
齊志新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9期 |
63.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人類發展指數替代技術 |
楊永恒、胡鞍鋼、張寧 |
《經濟研究》,2005年第7期 |